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文化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彰顯了新時代中國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的文化底色,煥發了中國人民團結奮斗、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以堅定的歷史自信、清醒的歷史自覺深刻闡明了文化工作的地位作用、使命任務、方向目標、原則要求等,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科學的實踐品格。其中,關于“人民”與“創作者”的關系、“中”與“洋”的關系、“古”與“今”的關系、“義”與“利”的關系、“低俗”與“通俗”的關系、“優”與“差”的關系、“硬”與“軟”的關系等方面的重要論述揭示了文化建設的普遍規律,是新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行動指南,需要在實際工作中深入體會、貫徹落實。
“人民”與“創作者”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一旦離開人民,文藝就會變成無根的浮萍、無病的呻吟、無魂的軀殼”“能不能搞出優秀作品,最根本的決定于是否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文藝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須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憂患著人民的憂患,做人民的孺子?!?。他要求文藝工作者深入群眾、深入生活,誠心誠意做人民的小學生。這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與馬克思主義文藝觀一脈相承。毛澤東同志早在《新民主主義論》中就明確指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他強調: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文藝是為最廣大的人民大眾服務的。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立場問題,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而且重視文藝工作者自身修養問題,強調“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作品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堅守藝術理想,追求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質兼美的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只有正確處理好“人民”與“創作者”的關系問題,文藝才能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進程給予最熱情的贊頌,對一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的拼搏者、一切為人民犧牲奉獻的英雄們給予最深情的褒揚。
“中”與“洋”的關系。針對當前各種錯誤文藝思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以洋為尊’‘以洋為美’‘唯洋是從’,把作品在國外獲獎作為最高追求,跟在別人后面亦步亦趨、東施效顰,熱衷于‘去思想化’‘去價值化’‘去歷史化’‘去中國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絕對是沒有前途的!”這段重要論述與1941年毛澤東同志《改造我們的學習》中“許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者也是言必稱希臘,對于自己的祖宗,則對不住,忘記了”的論述一脈相承又具有深刻的現實針對性。同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边@些論述充滿了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智慧。
“古”與“今”的關系。面對世界范圍內思想文化相互激蕩、我國社會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趨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指出“中華美學講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講求言簡意賅、凝練節制,講求形神兼備、意境深遠,強調知、情、意、行相統一。我們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中華美學精神源遠流長,流淌在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文化生活中,既屬于歷史也屬于今天,為“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提供了有力支撐。
“義”與“利”的關系。“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在“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是中國文藝“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的大義?!傲x”是指文藝作品的精神內核,當下提倡的“大義”即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從根本上符合人民的利益。但一段時間以來,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等錯誤思潮不時出現,一些作品見利忘義、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還要處理好義利關系”。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遵循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牢記文化責任和社會擔當,正確把握藝術個性和社會道德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市場經濟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穩得住心神,不為一時之利而動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急躁,不當市場的奴隸,敢于向炫富競奢的浮夸說‘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說‘不’,向見利忘義的陋行說‘不’。要以深厚的文化修養、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質兼美的作品贏得尊重,成為先進文化的踐行者、社會風尚的引領者,在為祖國、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創作中“義”與“利”的重要論述,是關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原創性觀點,是對電影唯票房、電視劇唯收視率、出版物唯碼洋、網絡唯點擊率等文藝創作的“唯利”亂象的有力匡正。
“低俗”與“通俗”的關系。曾經文娛領域亂象頻出,一些缺乏思想性的泛娛樂化作品大行其道,推崇流量至上、拜金主義等畸形價值觀,帶來許多消極影響。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边@既是告誡又是棒喝!一些人覺得,為一部作品反復打磨,不能及時兌換成實用價值,或者說不能及時兌換成人民幣,不值得,也不劃算。這樣的態度,不僅會誤導創作,而且會使低俗作品大行其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服務群眾同教育引導群眾結合起來,把滿足需求同提高素養結合起來”。這一重要論述充滿了辯證法,是對迎合落后、低級趣味而放棄教育引導人民的創作傾向的諄諄告誡和根治良方。
“優”與“差”的關系。當今世界并不太平,樹欲靜而風不止,網絡輿論亂象叢生,一些外部勢力仍在舊有的思維中唱衰抹黑中國。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們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梢哉f,這反映了中國文化傳播的窘境。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當然,加強國際傳播,我們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過去一百年,中國共產黨向人民、向歷史交出了一份優異的答卷”,這是我們文化傳播最為可貴的現實依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我們有制度優勢,可以“優化戰略布局,集中優勢資源,著力打造具有較強國際影響的外宣旗艦媒體”。利用好這些優勢,勢必為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硬”與“軟”的關系。傳播好中國文化,不僅需要綜合國力的硬支撐,還要努力夯實國家軟實力的根基。傳播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不僅需要一種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更要科學把握對外傳播規律,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注重把握好基調,既開放自信也謙遜謙和,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因此,在文化國際傳播方面,我們要著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創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p>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涉及文藝創作實踐、文化的使命任務、文化傳播策略等方面,就一系列根本性問題闡明原則立場,廓清了理論是非、校正了前行方向,既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一脈相承,又是當代中國文化實踐的科學總結,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旗幟和方向,我們要用系列重要論述指導新時代文化工作實踐,推動文化事業實現更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