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召開噪聲污染防治試點工作現場會,會前,參會人員來到武侯區潮音水岸廣場調研了公園噪聲污染防治中的應用和成效,詳細了解了廣場舞娛樂噪聲擾民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和經驗做法。
武侯區機投橋街道潮音水岸公園位于武侯區黃堰河畔,總面積約5.4萬平方米,是一處為周圍居民提供健身娛樂的城市開放空間,常年聚集多達10支廣場舞團隊,噪聲問題較為突出。
為解決這一難題,武侯區創新探索了以下三個治理路徑:
一、梳理“三張清單”,厘清誰來管
1、制定責任清單,健全工作體系
按照“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噪聲問題處理原則,街道牽頭細化各要素權責,建起街道牽頭,區級部門支撐,社區、潮音水岸物業方管理,群眾自治的噪聲治理聯動機制,形成“流動巡視、定點值守”工作方式,及時發現、快速處置的工作制度。
2、盤整資源清單,提供支撐保障
梳理既往參與噪聲治理的要素單位,綜合司法部門、執法部門、監督管理部門、專業機構、社區、群眾組織等力量,建立噪聲治理“專家咨詢庫、監測服務庫、治理資源庫”,為噪聲治理提供政策法規和專業技術支持。
3、梳理問題清單,開出共商藥方
調社區干部、網格員、樓棟長、居民代表、文體團體代表、場地管理主體等多方利益群體,廣泛收集各方訴求,共商共議問題癥結,梳理形成涵蓋主要群體、活動時間、活動場地、矛盾焦點等內容的“問題清單”,為靶向施策、精準發力提供了目標和方向。
二、做到“三個堅持”,細化怎么管
1、堅持提前介入,及時解決問題
將廣場舞活動納入日常管理,劃定廣場舞活動的區域、時段、音量,組織廣場舞活動進行登記建檔;組織各管理要素、周邊敏感建筑物管理方、敏感群體代表組建微信工作群,動態掌握、調度噪聲治理工作情況;公布社區綜治值班快處電話及網格員電話,方便群眾即時反映問題,及時處理問題,將矛盾解決在基層。
2、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和諧共贏
一方面做好幫扶關愛,一方面做好規勸引導,在良性互動的基礎上采取“提前爭取一批、勸導規范一批、個別工作一批、依法整治一批”的“四個一”分類施策原則,逐步規范廣場舞活動管理。
3、堅持執法兜底,整治不文明行為
對屢勸不改侵犯他人利益、危害社會治安的團體及個人,集合執法、司法力量專題研判,依法整治。已解散1支以盈利為目的的鬼步舞隊,勸退1支涉嫌聚眾鬧事的廣場舞隊,合并3支廣場舞隊,有效維護了潮音水岸的法治環境。
三、搭建“三個平臺”,力爭管得好
1、拓寬宣傳平臺,樹立文明健身風尚
堅持物質關懷與精神嘉許相結合,探索建立典型關愛禮遇機制,挖掘廣場舞文化底蘊,搜集感人勵志故事,鼓勵先進典型“現身說法”,引導群眾文明健身。
2、搭建自治平臺,形成自治共治格局
吸納文體團隊、轄區居民、周邊商戶企業共同參與噪聲治理,成立“噪聲污染志愿服務勸導隊”,開展廣場秩序維護、規范團隊活動行為等活動;通過角色互換日活動,以居民隊伍參與廣場“輪值管理”的方式,增進其對噪聲治理的認識;邀請廣場舞領隊參與日常聯合管巡,提升自治水平。
3、打造智慧平臺,實現健身降噪雙贏
探索利用科技力量減少噪聲污染,在潮音水岸安裝了3套自動監測顯示設施和1套智慧廣場定向傳聲設備,通過實時監測、數值顯示和報警提示,規范群眾健身行為;智慧廣場定向傳聲設備將聲音傳播聚焦在特定的方向區域內,既提高廣場使用效率又有效降低廣場舞噪聲對周邊居民的干擾。
通過創新工作機制、夯實治理能力、引入智慧管理,實現了噪聲問題真正有人管、一起管的基層社會治理大格局,切實探索出一條噪聲基層智治新路徑,取得了多方面的工作成效:
1、形成噪聲污染治理多元共治體系
突破以往過分依賴行政手段解決矛盾的工作思路和簡單依靠增加人力、財力、物力“以堵為主”的工作方法,建起“街道牽頭、部門融合、群眾參與”的多元主體共治體系,擴寬群眾自治“舞臺”,讓政府從“臺前”轉向“幕后”,從政府“包辦”轉為群眾自治,實現了“要我遵守”向“我要遵守”轉變。
2、積極探索智慧治噪新路徑新方法
以潮音水岸廣場為試點,采集廣場舞定向傳聲系統、噪聲在線監測顯示設備數據,構建噪聲智慧監管平臺,實現遠程實時在線噪聲監測管治,結合聲環境質量數據,率先探索繪制“噪聲地圖”,為噪聲污染科學防治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3、找準縱深推進噪聲治理的小切口
通過綜合施策,潮音水岸噪聲投訴同比下降95%,回訪滿意率達96%,出警率同比下降90%,綜合執法成本下降80%,以小成本實現大共治,可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經驗做法,推動轄區其他區域噪聲污染綜合治理,不斷開啟噪聲污染治理工作新篇章。
文章轉發自:武侯區生態環境